|
這個機會,抓還是不抓?
不熱愛物理的工程師
不是好的臨床醫生
Claudio Ronco出生于意大利的一個醫生家庭,父親是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
初中時,Ronco和朋友去登山,朋友意外摔倒后樹枝割破了大腿動脈。從小在醫生家庭長大的Ronco運用耳濡目染的醫學知識,把褲子撕碎做成止血球,并用皮帶充當止血帶為朋友進行了緊急處理,最終保住了朋友大腿。這次經歷讓Ronco萌生并堅定了未來從醫之路。
但是,Ronco的從醫道路可不像治療朋友大腿那么一帆風順。常說自己是為醫而生的Ronco其實一心想成為一名心臟內科醫生,但他本科畢業時心臟科沒有空缺,被“暫時”分配去了腎臟科完成研究生學業。研究生畢業時,Ronco依然申請了心內科,但醫院又以“不接受非本專業申請者”為由拒絕了Ronco。
“我相信我們都是命運提前安排的棋子, 而我的歸宿就是與腎臟打交道。”
——Claudio Ronco 在這樣的“陰差陽錯”下,Ronco成為了一名徹頭徹尾的腎臟科醫生。
在同事眼中,Ronco是一名“不務正業”的醫生。在腎臟科開始工作后,Ronco沉迷于應用物理與機械工程,一有空就悶頭鉆研,擺弄各種旁人看不懂的機械。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這些同事們眼中的“無用功”,很快就派上了大用場。
Ronco的職業生涯伊始,遇到了一個困擾兒科醫生和腎臟科醫生的問題——如何更好地應對新生兒急性腎衰竭?
新生兒急性腎損傷的致病原因有很多,包括膿毒癥、休克、多臟器功能衰竭、各類手術創傷、腎小球腎炎、腎毒性藥物的使用及阻塞性尿路疾病等。
對極危重的新生兒急性腎損傷來說,血液透析為必要的療法。但相比成人血透,新生兒血透對于泵管的精度、血流量的控制、抗凝推注的精度都有更高的要求。可惜的是,當時并沒有能專為新生兒進行血透的設備。
辦法總比困難多,很多時候臨床會選擇一種折中的做法,即“大材小用”,在成人血透設備上加裝兒童管路來滿足新生兒患者的需求。
面對這塊難啃的“硬骨頭”,作為最懂物理與工程學的醫生,Ronco想到了將成人透析濾器微型化,以用于新生兒的點子。
1983年初 卷起袖子說干就干,Ronco醫生找來了他的設計工程師朋友Luciano開始著手改良,他們用了半年不到的時間,就制作完成的一臺小型透析濾器,被首次運用在一位接受了先天性瓣膜病手術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的新生兒身上,成功挽救了這位僅有2.8千克的小患者[1]。
看到了希望的Ronco醫生又找來了一位工程師朋友Domenico。
2009年 三人小分隊在小型透析濾器的基礎上設計出了一臺適用于新生兒和早產兒的血液透析設備,可用于體重范圍在2.5kg-10kg的小患者,取名Carpediem。
抓住機會,活下去!
在意大利語中,Carpediem有“抓住機會”的意思,這也是Ronco醫生設計的初心。看著Carpediem,Ronco經常思考:每天我無數次從Carpediem身邊走過,每次都在想它會用在哪個不幸兒又幸運的孩子身上,讓多少人能夠抓住這個機會?
2013年8月,歷經了近5年改良與實驗的Carpediem終于與第一位患者相遇了。她叫Lisa,她的母親在分娩中因宮縮乏力,醫生不得不使用胎頭吸引,這不幸導致Lisa出血性休克,進而出現了嚴重的急性腎衰竭、全身膿毒癥。
絕望的父母已經開始著手準備Lisa的葬禮。
此時,Carpediem成為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經過與Ronco醫生的溝通,Lisa的父母決定放手一搏,給孩子一個最后的機會。
這注定是血液透析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Lisa出生后25天,Carpediem連續工作了400多個小時,在鬼門關幾經徘徊的Lisa終于“抓住了機會”,39天后,她的腎臟開始正常工作,離開了重癥監護室,第一次被母親所擁抱
2019年,Ronco教授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談及了Carpediem的意義,他說:“Carpediem能運用在新生兒和早產兒身上,以取代無奈之下用腹膜透析或成人透析機加裝兒童管路的方法。Carpediem從2013年在歐洲應用以來,已將腎病嬰兒的死亡率降低了近15%。”
Ronco教授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
不過,理想和現實總是存在著一些距離。臨床上,新生兒的急性腎衰竭發病率很低,約在百萬分之18,這也注定了Carpediem作為一臺醫療設備,無論是患者數據的研究,還是商業化轉換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所幸的是,我們依然能看到有很多像Ronco教授那樣的人,努力推動著新生兒血透事業的發展。我們也希望Carpediem能有朝一日為中國的急性腎衰竭新生兒提供一個“生命的機會”。 “但愿醫療的進步能讓兇險的疾病 都變為有驚無險的插曲, 讓每一個生命的誕生 給家庭帶來的滿是喜悅與幸福。”
——Claudio Ronco
|